按摩作为中医理疗的一种,哪些患者可以做,哪些应避免? 二维码
按摩,是根据中医的脏腑、经络学说,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、病理诊断,通过推、拿、揉、按、摩、擦、捏、掐等手法,作用于人体特定的穴位或部位,以达到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恢复脏腑机能的目的。对于癌症患者而言,放化疗后出现的胃肠道不适、腹胀腹痛、不完全梗阻,下肢水肿身体疲乏、肢体酸麻胀痛、睡眠障碍等多种问题,都可以通过恰当的手段来按摩,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,按摩可适当减缓褥疮,下肢静脉血栓等的发生。 然而,癌症是全身性的复杂性疾病,特别是晚期患者而言,有些并发症并不适合按摩,例如诊断中深静脉血栓形成,或肺栓塞的患者;出现感染,发烧38℃以上的;以及患者骨髓抑制,白细胞、血小板计数严重低下,凝血功能差的患者,还有淋巴回流障碍,有骨质破坏和骨转移的癌症患者,应避免按摩。而且,晚期患者一般多处转移,因为长期卧床肌肉萎缩,关节僵直废用,患者推拿前应与肿瘤医生否通,再充分了解病情的前提予以按摩治疗。 当前,按摩只是一种外用的物理治疗方法,患者整体状态的恢复,需要多种措施的通力合作,尤其是药物治疗。对于晚期患者而言,中医治疗主张“带瘤生存”,通过扶正培本,促使机体气血调和、脏腑经络通常,有助于患者元气的恢复,增强自身的抗病邪能力,延缓肿瘤发展,改善不良症状;通过趋势,使肿瘤处于可控的范围内,从而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期。 袁希福经过四十余年的中医抗癌研究和实践,他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,在他看来:“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很多,但关键是看人怎么用以及用的时机。”就已按摩为例,患者运用恰当,对身心的恢复都有积极作用,而不适合的患者,勉强运用,反而可能引起不利后果。不过患者也不必过于沮丧,中医治疗方法多样,患者可尽早配合其他治法,发挥其改善机体,控制肿瘤的作用,进而促使生命周期的延长。 |